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

第四份工作和轉換心得

第四份工作,在前前同事的介紹下,踏進過去壓根沒想過的行業--科技業。

我是3C白癡,或許說,故意墮落讓自己變白癡? 因為大頭是超級宅男+3C狂熱者,慢慢我開始把手機、PC購買等大權都丟給他,付錢就是。

本周上班剛滿5天,前同事因為忙著出差辦展無暇理會我;但幾年工作經驗+閒不下來的個性,讓我在上班第二天下午就找到可開始著手的工作,但也因為太有自信,promise下禮拜一可以完成,導致我周末得小加班。

不過擁有分析師的靈魂,其實就是喜歡閱讀新知,然後把雜亂的資訊條列整理。對資料整理有某種程度的潔癖,最自家環境就很隨意,看我雜亂的衣櫃就知道。

科技業,為了員工福利或拍照好看,在辦公大樓裡總會有許多配備,例如健身房或休息室等;不過因為我每天搭交通車通勤,所以這些設備看得到用不到。我有參觀公司的圖書室,有點薄弱,薄弱到我想把自己準備賣掉的書本捐給公司。

其實在找第四份工作時,我是六神無主的。因為前一份工作,我以為能結合興趣與工作,是最幸福的事;然而就我自己經歷快一年後發現,食品業仍停留在傳產,對於knowledge的重視程度仍不足。也或許食品業過於common sense,而產業研究或市場調查的資訊也不多,導致我最終覺得越做越腦殘。

第四份工作,完全與自己興趣無關,單純把它當一份工作去做,反而覺得在感情上輕鬆許多。我仍然要求自己把每份報告寫到盡善盡美,把每件任務達成;而我自己喜愛下廚的興趣,就在下班後滿足。

以前年輕時找工作,只在意有沒有興趣;對於公司福利、辦公室舒適或富麗堂皇等沒太大興趣;現在的工作環境和福利不錯外,部門內還有助理幫忙處理瑣事,以後對於工作在物質面會越來越挑吧?

最後還是要感謝前同事的轉介,算是帶我走出職涯規劃謎團;也期待自己的能力有所發揮了!

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

談對蘆洲傳統市場的興致缺缺

最近搬到新租處,門口超市從全聯變成松青,真讓我有點傷腦筋。

松青的生鮮一直挺弱的,雖然常賣一些雜七雜八的日系或各鄉鎮特產來吸引人衝動購買,但魚類肉類慘色讓我買不下手。

全聯的東西品質雖然也稱不上優秀,但至少就是個乖乖牌,價格又''感覺''便宜,久而久之也從嫌棄它變成習慣它。

前天我鼓起勇氣走去傳統市場買菜,身為新手煮婦的我,實在很不愛上傳統市場買菜。
以前看過一些文章會探討傳統市場的沒落,認為是因為傳統市場髒亂和便利性不足所造成。

便利性不足,我承認是影響我不想去傳統市場的原因之一。傳統市場固定的收市時間,讓懶惰煮婦不能隨心所欲盤算去市場的時間;第二個原因--懶得動腦,則是我認為降低我去傳統市場的原因。

一進到傳統市場,車水馬龍,攤販一堆,大家賣的東西五花八門,價格要問才知道;小時候就常聽媽媽說,傳統市場有些人會黑白開價,所以每件商品都要問清價格再下手。

但是,如果我要在同個攤位買5樣東西,表示我得問老闆5次,臉皮薄的我實在不好意思開口;再說,其實很多新手煮婦都跟我一樣,根本不太會判斷東西品質好壞或價格高低,畢竟在超市買東西習慣了,消費者只能處於強迫被接受的一方,超市擺什麼,你就只能買什麼,不然就餓肚子或換菜單,久而久之我在挑選食材上也漸漸腦殘,分不出東西好壞,消極接收。

所以一踏入傳統市場,簡直是腦力大挑戰,''那間的豬肉不知道好不好'' ''再往下走去看看好了'' ''這間豬肉都沒人耶,可能不太好吧?''  對於豬肉或雞肉攤,我向來只敢跟我媽一起逛時,才敢靠近;否則太多部位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下手。

結果前天的傳統市場行,買了一堆青菜回來...沒辦法,買青菜至少是我拿手的,只是分不出有機還是有鴨罷了。唯一的肉類是--蛤粒,因為很好判斷,緊閉就是活得吧?!

昨天吃了感冒西藥,導致我筋脈全斷一整天只能躺著;昨天晚上再吃一包,大頭回家時弄點消夜給他吃時,我竟然頭暈飄飄然,然後像被點到笑穴一樣白吃。今天就算喉嚨還是有點痛,索性不吃了,我的鳳體實在不適合吃感冒西藥。

今天原本想再戰傳統市場,但聽到外面風聲隆隆,鳳體又欠安,只好繼續吃冰箱存糧。我對這個傳統市場沒興趣,可能是因為沒看到啥好貨吧?要不上次跟室友逛台中的傳統市場,我也是逛得滿high的。

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

「書店不死」_閱讀中

能靜心閱讀這本書是件感動的事,值得挖出久未經營的部落格紀錄一番。

這本書買了應該超過一年,當初好像是看了某篇推薦文、又被此種小眾文化吸引而購買;誰知買了之後翻沒幾頁倦了,從此這本書被束之高閣。

周一準備搭車下台中,想隨手找本書在車上看,看到這本依然嶄新卻無人疼惜的書,翻了一下便塞進包包。

沒想到在客運上一翻竟然黏住,是我茅塞頓開了嗎?或是跟這本書的緣分到了?總之我就這樣看了起來,而且還頗有共鳴,安慰自己,幸好在台中工作的近一年裡,腦袋沒退化,還稍稍進化一些(是嗎?)

此書談的是日本書市的改變,書店在不斷購併過程中,小型書店逐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具價格競爭優勢的大型書店,而這些大型書店為加快書籍周轉,以銷售通俗或潮流書為導向,而壓縮非主流書籍或作家的生存空間。

此書作者是專門跑出版社或書局的記者,他採訪幾位從大型連鎖書店離職並開設自我風格小書店的老闆,從訪談過程中了解他們為何離開、又如何打造符合理想但又須支持現實的書店。

書封壓著一段頗具理念的文字:『書店是一種「親手把書交給讀者」的行業,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「傳承到下一個時代」的力量。』

目前頗有感觸地幾段文字:

p42. 再豐富的商品知識,也無法套用於每一件商品

FMCG商品在推動過程中總以SOP方式進行,可能忽略每件產品的內涵差異,也有可能這些產品本身僅是換湯不換藥的產物;所以改改包裝、請明星代言,上架後先促銷,賣不好再買一送一。以上就是我從一位曾待過領導品牌通路商同事看到的產品操作樣貌,心情感到失望又愚蠢。


p59. 要是知道的話,就沒必要做了。畢竟大部分事情都是因為不曉得答案才做的,不是嗎?

繼續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