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每個月都會固定買幾本書看,但我已經很久不看小說了。
一來覺得小說看完,了解故事劇情後,我便懶得再翻第二次;哪天臨時興起隨手翻翻,也很難從中間的劇情開始閱讀,因此總覺得小說的效益實在很低
二來小說的劇情難以啟發新知識,總覺得看小說除了減壓放鬆外,沒有啥新知的收穫。
Barbara Ehrenreich (芭芭拉.艾倫瑞克)是我近期相當喜歡的作者,我最喜歡的作品是''我在底層的生活'',作者為了瞭解低薪者的工作環境,隱姓埋名的跑去從事清潔工、餐廳服務生等工作,再藉由犀利尖銳又幽默的筆觸進行記錄。讀起來真是淚中有笑又發人省思。
''失控的正向思考''也滿好玩的,作者語帶諷刺的描述美國心靈課程的假High,不過作者寫書時可能因為罹患乳癌,所以筆觸有點義憤填膺且略帶怒意,讀起來都可感受到壓力
後來又買了''白領的新試煉'',作者以同樣的手法,同樣隱藏自己的身分進行工作應徵,以描述美國白領階級找不到工作的窘境。不過由於作者一直停留在尋找工作和''履歷顧問''的互動,是我覺得三本書中較無趣的一本;不過這三本都真實呈現了被人忽視的社會問題,很值得閱讀。
會買''潘朵拉商人''是種緣分,我原先是要搜尋''海盜村''這本書,後來在博客來上看到作者--黃國華對這本書提出精闢的讀後心得分享,便開始對''黃國華''這名字產生好奇,一Google才知道原來他是一位小具知名度的作家,便先買了''潘朵拉商人''來認識他。
沒想到''潘朵拉商人''讓我愛不適手,平常白天照顧老爸,晚上就寢時''潘''就成了我的枕邊讀物。連續幾晚看到凌晨1、2點,總算在昨天完結篇。
''潘朵拉商人''以描述台灣金融弊案的來龍去脈為主軸,金融弊案又牽扯了政治、檢調單位和宗教團體,讓讀者自行投射聯想台灣現狀,連結性、新知度皆強,對我這種金融白癡來說,透過小說能概略領略洗錢的作業方式,作者真是功德一件。
當然作者也穿插男女情愛情結來點綴,免得小說太過無趣
我很佩服這位作者的背景,他原先是交易員、法人操盤手,後來改行當作家,透過寫作分享少為人知的金融市場所見和歷練。
讀完小說的收穫如下:
1. 了解調查官和檢察官的職權 (對法律白癡我受益良多)
P35提到,調查官可以作犯罪預防工作,即便沒有人報案或檢舉,調查員都可以主動調查;但必須報請上級同意,不能進行調查或偵辦
檢察官則有獨立行使職權的權力,不須經由上級指示,也不需要有人報案或檢舉,只要檢察官自己根據情資自由心證,便可以執行司法授予他的公權力
所以檢察官也可以很混蛋(''不然你以為檢察官都像木村拓哉嗎'' 好友說 ),反正無法可治他,他想找誰來問話就問話,即便耽誤市井小民生計,也不干他鳥事
2.有關掏空
書中提到,某銀行因為即將被收購,因此通過某科技業的貸款,即便明知道此家科技業即將破產;銀行上上下下關係人皆拿到佣金,反正把公司也要賣了,搞爛也不關自己的事
3.炒股價
趁半夜報紙截稿前公布訊息,早報記者只能一字不漏刊登;開盤前找股票大師或專家吹捧,股價自然大漲;待股市封關,再開記者會澄清打錯字,按照相關規定,如果發布新聞時因為疏忽誤植數字或文字說明,只要不作進一步錯誤的延伸說明,並於三天內更正,交易所只能發10萬塊。
但此時早已收了一堆散戶的積蓄了
4.反貪腐小組最貪
反貪腐小組先行收押再找證據,但起訴到高院或最高法院,定罪率不到三成
書中的反貪腐小組頭兒實為政商的人馬,受政商人馬指派調查對手,以國家司法機器行圖利自我之實;即便最終起訴不成,被起訴人的聲譽已受到極大損害,少能重回商場
5.媒體殺人
為撤體毀壞收押人聲譽,檢調前往搜索或收押時會故意通知媒體,讓媒體拍下被收押人的畫面;社會大眾見到此畫面也通常認定收押人有罪,也不會再行追蹤審判結果
6.為何政客常去宗教聖地拜碼頭?
每逢選舉,常看到候選人前往宗教聖地,例如佛X山或中X禪寺撞鐘或上香等,過去我只單純認為要拉香客選票,看完小說後覺得不只那麼單純
寺廟接受信徒的捐贈,這些捐贈也有可能成為政治獻金跑到政客口袋裡
書中也談到寺廟成為洗錢的工具,並吸收年輕學子出家學佛作洗錢人頭;寺廟宣稱要建造黃金佛像因此採購黃金,但等建造完成,金身佛像降等為K金,剩餘的金子早被相關人士分贓完畢。
這本書還有許多讓人大開眼界的訊息,還必須多讀幾回才能更理解,所以很推薦這本小說,值回票價!
現在似乎也很流行此種多職的作家,他們過去有自己的主業,後來的寫作題材總能添進過去工作所吸收的知識,滿足讀者的好奇心,例如侯文詠或是一些廚師開始出書,都還滿吸引人的。
(倒是以前很流行企業人士的自傳,我是連翻都不想翻;反正書皮一概都是這位企業人士最炯炯有神的半身照,內容不外乎刻苦經商、遭遇困難然後克服危機再造事業巔峰等屁話)